近日,國務院食安辦聯合多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綜合治理行動的消息,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這一“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jiān)管,無疑為我們的食品安全又上了一道“保險鎖”。那么,我們該如何科學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劑?它與我們的營養(yǎng)健康又有哪些關聯呢?
一、 食品添加劑:并非“洪水猛獸”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食品添加劑是為了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在現代食品工業(yè)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幾乎無處不在。
它們有何作用?
防腐保鮮:如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可以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延長保質期,減少食物浪費。
改善感官:如著色劑(如紅曲紅、β-胡蘿卜素)讓食物色澤更誘人;甜味劑(如阿斯巴甜、木糖醇)提供甜味,滿足口感需求,部分也可用于無糖食品;增稠劑(如黃原膠、果膠)改善食品的物理性狀。
保持營養(yǎng):如維生素C作為抗氧化劑,不僅能防止食品氧化,本身也是一種營養(yǎng)素。
方便加工:如乳化劑、膨松劑等有助于食品成型和加工。
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包括允許使用的品種、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GB 2760-2024)規(guī)定的范圍內,規(guī)范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二、 “濫用”之憂:警惕健康風險
新聞中提到的“綜合治理行動”,針對的正是“食品添加劑濫用問題”。所謂“濫用”,主要包括:
超范圍使用:在不允許使用某種添加劑的食品中添加。
超限量使用:超過國家規(guī)定的最大使用量。
使用非法添加物:將非食用物(如工業(yè)原料)或未經批準的物質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
標簽不規(guī)范:未如實申報或標示不清。
食品添加劑的濫用,尤其是長期或過量攝入某些違規(guī)使用的添加劑,確實可能給健康帶來潛在風險:
加重代謝負擔:過量攝入某些添加劑需要肝臟、腎臟等器官進行代謝和排出,長期可能加重這些器官的負擔。
引發(fā)過敏反應:部分人群可能對某些特定的添加劑(如某些著色劑、防腐劑)產生過敏反應,如皮疹、哮喘等。
影響營養(yǎng)吸收:例如,過多的植酸鹽可能影響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
潛在毒性累積:雖然單一合規(guī)添加劑在規(guī)定劑量下安全,但如果多種超標添加劑混合攝入,或長期攝入違規(guī)添加物,其累積效應和相互作用可能產生未知健康風險。特別是使用非食用級別的化工原料,其危害更是難以估量。
此次多部門聯合行動,從農業(yè)投入品、工業(yè)原料生產、進口環(huán)節(jié),到食品生產、餐飲服務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嚴管,正是為了從源頭上遏制這些濫用行為,保障公眾健康。
三、 消費者如何“慧眼識珠”,吃得更安心?
面對琳瑯滿目的食品,消費者也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學會閱讀食品標簽:購買預包裝食品時,仔細查看配料表和食品添加劑的名稱。通常配料表中成分是按含量由多到少排列的,可以大致了解添加劑的種類和相對含量。
選擇正規(guī)渠道和品牌:信譽良好、管理規(guī)范的企業(yè)通常更能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添加劑的合規(guī)使用。
警惕“零添加”誤區(qū):一些商家宣傳“零添加”可能只是營銷噱頭,某些食品工藝本身就需要添加劑,或者其天然原料中就含有類似成分。關鍵在于“合規(guī)適量”而非“一刀切”地排斥。
保持均衡飲食:多樣化的膳食結構有助于分散風險,避免長期、大量攝入單一來源的某種添加劑。多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減少對過度加工食品的依賴。
注意感官異常:如果食品顏色過于鮮艷、味道異常濃郁或保存時間長得不合常理,應提高警惕。
積極舉報維權:如發(fā)現商家有違法違規(guī)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可撥打“12315”熱線或通過相關平臺進行舉報。
結語:
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yè)的產物,合理使用時,它能為我們帶來更安全、更美味、更多樣的食品選擇。國家此次重拳出擊整治濫用問題,體現了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作為消費者,我們既不必“談添色變”,也應保持警惕,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共同營造一個更安全的食品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