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訪問中國食品安全網!
 

血清學檢測低估了野豬的 PRV感染風險

2019-07-05 08:28來源:中國畜牧獸醫(yī)報 編輯:郭宗帥
在美國,野豬是最常見的外來侵入性野生動物之一,自16世紀初由歐洲首次引入以來,其生存的范圍和密度逐步加大,對當地生態(tài)系統和畜牧業(yè)構成了嚴重的疾病威脅。正在進行的國家血清學監(jiān)測工作提供了有關地理流行病學的有用信息,但需要更多的信息來了解野豬對本地野生動物和商品性物種所構成的實際風險。

野豬攜帶并傳播超過65種疾病,包括偽狂犬病在內。偽狂犬病病毒(PRV)通常在成年豬中引起輕微癥狀,但在未斷奶仔豬中有很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野豬一旦感染了該病毒,就會終身攜帶。該病毒可能對野豬致命,并導致全球養(yǎng)豬業(yè)蒙受經濟損失。美國國家監(jiān)測工作使用血清學檢測野豬群中的PRV特異性抗體,但PRV抗體不是野豬之間病原體傳播的直接指標。

2004年,美國商品豬群中PRV得到凈化,但野豬的擴大以及過渡畜群的持續(xù)維持(即小型養(yǎng)殖場或混合野生和商品豬群的戶外養(yǎng)豬場)將增加PRV重新進入商品豬中的風險。

佛羅里達大學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研究人員,檢測了來自佛羅里達州野豬群四種組織類型中的PRV抗體和DNA。研究人員在2014年~2016年間對39個地點的551只野豬采集了血液、鼻腔、口腔和生殖器拭子。在檢測是否產生PRV抗體的個體中,436只野生豬中有224只(51%)是抗體陽性,而549只野生豬中38只(7%)檢測病毒散發(fā)顯示的是PRV的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PCR)陽性。在所有采集的樣本類型中檢測到PRVDNA,表明病毒可直接(口鼻或性病)傳播,也可能間接(通過胴體、被食用等途徑)傳播和感染易感動物。212個血清陰性野生豬中有14個是qPCR測試陽性,表明在血清學測定中有7%的假陰性。研究結果表明,血清學測定可能會低估野豬對其他物種造成的實際PRV感染風險。

研究人員做了PRV在美國,特別是佛羅里達州的野豬群中流行率的報告。佛羅里達野豬數量在50萬~100萬只之間,研究結果表明,35000只~70000只野豬可能通過血液、鼻腔、口腔或生殖器途徑傳播PRV。這些發(fā)現對野生動物保護和畜牧業(yè)有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在收集的所有組織類型中檢測到PRVDNA,表明種內和種間病原體傳播有不同途徑。盡管PRV遺傳物質的檢測不一定能反映病原體的活力,但研究人員認為PRVDNA檢測是病毒的可靠指標。

已有研究人員檢測到多達70%的PRV感染個體組織中的病毒粒子和病毒DNA。實際上,對于多種皰疹病毒,已經有研究表明對外周組織中病毒DNA的檢測是病毒傳播的準確反映。

已有研究證明,偽狂犬病病毒能在野外環(huán)境中生存1周~2周,這將增加以野豬尸體為食的野生動物感染PRV的機率。

也有研究表明,口鼻途徑是PRV直接傳播的重要途徑,研究人員也證實這些途徑會造成病毒傳播。群居可能會增加雌性和后代之間的接觸,有利于口鼻傳播病毒。野豬和家豬之間口鼻接觸是再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

生殖感染途徑是野豬之間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一夫多妻”和混雜的交配行為增加了野豬群體中PRV的傳播機率,并可能導致流行范圍的迅速增加。這種增長模式對畜牧業(yè)具有直接影響,因為在高流行地區(qū)存在過渡畜群,飼養(yǎng)者將野豬引入飼養(yǎng)豬群(即過渡豬群),增加了將PRV引入商品豬群的機率。從血清學和qPCR測試中獲得的數據中,也表明了血清學檢測的局限,需要準確檢測受感染的動物來評估病毒的傳播動力學。

研究人員發(fā)現有7%的野豬感染PRV病毒,但血清學呈陰性,這表明單獨檢測PRV特異性抗體并不能準確檢測出受感染的個體。來自血清學檢測的假陰性可能對豬肉生產者產生嚴重影響,因為其可能依賴血清學檢測來了解出售或運輸的豬只狀況。血清學數據中7%的假陰性超過了ELISA的敏感性閾值,多種因素可能導致血清學中的假陰性模式。原發(fā)感染后,抗體的產生和循環(huán)有所延遲,血清學假陰性的檢測也可以通過免疫抑制然后再激活病毒來解釋。潛伏感染動物中皰疹病毒的反應與應激相關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導致宿主免疫反應抑制,通過口鼻和生殖途徑引發(fā)PRV傳播。影響血清學假陰性的其他因素可能與病毒致病性有關。來自野豬的PRV毒株被認為比家豬的PRV毒株致病性弱。沒有發(fā)現年齡或性別對野豬中病毒傳播的顯著影響。

單獨的血清學可能低估了野豬的實際感染風險,因此也低估了病原體傳播到其他物種的可能性。由于病原體可能通過多種特定途徑(血液、鼻腔、鼻腔、生殖途徑)傳播,因此對不同類型組織的分析將有助于更準確地評估野豬的PRV感染狀況,并能更徹底評估易感宿主的風險,包括商品豬群以及其他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