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秋收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黃金期,合肥各地搶抓有利天氣,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巴掌田”等零碎小田塊不斷減少,適應現代農業(yè)發(fā)展要求連片成方的“大田”不斷涌現。截至目前,全市51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體進度達85%以上,總面積達30萬畝。
昔日“荒田”變“良田”?
3100余畝土地實現小麥應種盡種
12月6日,在巢湖市烔煬鎮(zhèn)合裕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正忙著鋪設路基,整修溝渠。抬眼望去,眼前的農田已經全部“翻新”,土地方正,地塊分明,高標準農田已經初具規(guī)模。
合裕村村書記顏旭初告訴記者,合裕村是典型的人口外流村,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村民守著零星的幾畝薄田,靠天吃飯,收入遠不及在周邊打零工。時間久了,村民們不愿意在土地上費心思,村里的不少田塊就漸漸成了“撂荒地”。
今年6月底,合裕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面開工,開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增加泵站解決用水等項目,包括田網、渠網、路網、電網等田間基礎設施。最高峰時,100臺機械在村里的田間地頭作業(yè),目前3100余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已進入掃尾階段,預計到12月底能夠竣工,昔日的“拋荒田”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我們通過招標的方式,把這些農田承包給種糧大戶,現在田里都種上了小麥,正在陸續(xù)出苗。”顏旭初說,高標準農田建設也給村里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好處。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流轉后,創(chuàng)造了更多務工崗位,今年小麥播種期,帶動了20多位村民務工。農戶還可以領取300元/畝的補貼,有的村民一年可以領取3000多元收入,村集體收入也增加了,有更多的經費投入到村里的公共設施建設中。
今年項目總體進度達85%以上
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401萬畝
記者從合肥市農業(yè)農村局了解到,今年以來,合肥全面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截至目前,今年51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體進度達85%以上,總面積達30萬畝,總投資10.96億元。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401萬畝,分別占耕地面積的55.5%,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64.8%,耕地質量等級由2020年的4.79提高到2022年的4.67。
“高標準農田有‘三高’,一是農田質量高,二是產出能力高,三是資源利用效率高。”合肥市農業(yè)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葉群慧介紹,從調查了解情況看,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產出能力大幅度提高,糧食產能一般提高10%至20%,藥、水利用率一般提升15%至30%,規(guī)?;洜I比例比一般農田高30至40個百分點、機械化水平高15至20個百分點、新型經營主體占比高40多個百分點,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大災少減產,小災不減產,無災多豐收。
“近年來,雖然我市多次遭遇極端天氣,但糧食總產仍維持在290至300萬噸,高標準農田功不可沒?!比~群慧表示,合肥在全國率先從市級層面出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導則,實行分區(qū)域、分地塊、分土地類型差異化整治,宜水則水,宜旱則旱。此外,合肥搶抓增發(fā)國債等機遇,提前謀劃和推動2024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力爭到2035年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衛(wèi)曉敏 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