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焦巧 雷晶 孫濤)茶香裊裊傳雅韻,匠心灼灼育新人。6月12日下午,武漢職業(yè)技術大學逸云樓大益愛心茶室內茶香氤氳,“茗香潤心?名品共賞”中國名茶品鑒會在此舉行。國家一級評茶師、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段肇紅攜專業(yè)團隊,與來自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的50余名師生共赴文化之約,在茶香與技藝的交融中,書寫產教融合育人新篇章。
茶香啟幕:非遺儀式中的詩意叩問
古樸雅致的茶席上,荷花插花與青瓷茶具相映成趣,太平猴魁、荒野老叢紅茶、八仙單叢、福鼎貢眉等四款傳世佳茗靜待知音。
14:30,活動在香道表演中拉開帷幕——國家一級茶藝技師謝芳芳素手點香,青煙裊裊間,沉香氣息與茶席的清幽氣韻渾然一體?!跋愕琅c茶道同源,都是修心的學問。”她的講解讓師生在沉浸式儀式中,完成與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對話。
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黨委書記胡曉致辭,歡迎嘉賓和師生代表的到來,感謝段肇紅團隊給予活動的傾力支持。她表示,茶道中“專注、精細、和諧”的理念,與職業(yè)教育“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標高度契合。這場品鑒會既是技藝傳承,更是匠心熏陶。
茗韻流芳:大師茶席上傳授“真經”
品鑒會開場,段肇紅簡要介紹茶葉和茶文化知識,并與現(xiàn)場師生進行了別樣的互動——師生們在嘆茶居備好的精致小卡片上寫下“心中的十大名茶”。段老師抽取三張答案精準的卡片,贈予小盒名茶作為紀念,獲獎師生手捧茶禮,現(xiàn)場響起會心的掌聲,這份帶著茶香的禮物,讓原本靜態(tài)的知識化作可觸摸的文化聯(lián)結。
“茶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每個人心中都有獨特的茶香地圖。看這太平猴魁,兩葉抱一芽,扁平挺直如綠劍,凝聚著黃山云霧的靈秀……”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段肇紅以四款名茶為樣本,從茶葉外形、制作工藝、沖泡溫度、名茶保存到文化淵源娓娓道來,并傳授“觀其形、聞其香、品其味、辨湯色、察葉底”的品鑒要訣:“太平猴魁香氣的高爽持久、荒野老叢紅茶的山野氣韻、八仙單叢的芝蘭花香、福鼎貢眉的清甜醇爽,在沖泡間變幻成可感可識的文化符號。”
“太平猴魁需90℃山泉水高沖,荒野老叢紅茶要把控悶泡時間……”段肇紅大師邊講解邊示意團隊茶藝師謝芳芳等同步進行沖泡演示,她們執(zhí)壺注水的動作如行云流水,蓋碗翻覆間茶湯呈金紅、杏黃等不同色澤,分茶時公道杯低斟輕注,讓每杯茶湯均勻分攤香氣。師生們接過分茶盞,在溫熱的杯壁與馥郁的湯香中細品——從投茶量到注水角度,每個動作都暗藏技藝密碼。
品鑒活動在不知不覺間持續(xù)了兩個半小時,當”福鼎壽眉”的清甜在口腔回甘時,茶席上的青瓷蓋碗仍氤氳著熱氣,有認真觀摩的師生在品鑒記錄表上寫下“蘭香入水”“甜滑醇柔”“湯色透亮”“茶韻如詩”等感悟,指尖殘留的茶香與品鑒卡上的筆跡,共同記錄著這場沉浸式的技藝傳承。
一直高度專注的楊瑾老師深有感觸地說:“以前路過茶室只是匆匆一瞥,在這次沉浸式體驗中才發(fā)現(xiàn),凈手、焚香、識茶、品茶、聞香的全過程都是文化修行,從段大師的講解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留意到案幾擺放的雅致、燈光角度的考究,甚至紗窗通風的細節(jié),遠不是一茶一壺的視覺標識,而是可感知的生活美學。在忙碌教學中覓得片刻茶香浸潤,當指尖觸碰茶湯溫度時,竟有‘案牘勞形處,茶煙散輕愁’的豁然,身心都晴朗了許多?!?/p>
校企賦能:活態(tài)課堂里的育人創(chuàng)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名茶品鑒會前,國家一級評茶師、在茶文化領域深耕三十載的段肇紅帶領學生布置茶會現(xiàn)場,從茶具選擇、擺放角度到茶席裝飾元素搭配,將布置原則與技巧傾囊相授:”茶席布置不是擺設,每一處細節(jié)都是文化的注腳,要營造出寧靜、雅致、和諧的氛圍,讓茶客未品茶先感韻?!?/p>
此次活動更是產教融合協(xié)同育人的生動寫照。武漢市嘆茶居與武漢職業(yè)技術大學旅游學院茶文化教學團隊共同開發(fā)的校本教材《茶事服務與管理》,以“新形態(tài)工作手冊式” 活頁設計,將“崗課賽證”要求融入茶藝師工作流程,凸顯實踐性與實用性。
在武漢職業(yè)技術大學旅游學院,這種“大師進課堂”育人模式已形成常態(tài)——茶藝課程通過“師徒結對子”“項目化教學”,從理論到實操雙管齊下,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掌握行業(yè)技能,為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正如參與布置的社團學生所言:“從書本到茶席,在段老師悉心指導下,我們學到了實用技藝,更感受到了匠心的溫度?!?/p>
技藝在指尖錘煉,文化在體驗中內化,匠心在場景里生長。當合影定格茶香中的笑臉,這場活動早已超越名茶品鑒和文化活動的范疇——它是教材內容的立體轉化,是“做中學”理念的鮮活實踐,更是職業(yè)教育以文化人、以技育人的生動詮釋。武漢職業(yè)技術大學將繼續(xù)以茶為媒,讓傳統(tǒng)技藝在產教融合的沃土中煥發(fā)新生,為茶文化傳承培育更多“匠心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