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走進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蒙海鎮(zhèn)紅建村萬畝小麥種植示范園區(qū),成熟的小麥顆粒飽滿,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飽滿的麥粒從收割機出糧口傾瀉而下,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我今年種植了120畝小麥,全部和企業(yè)簽訂了訂單協議,訂單價格每斤穩(wěn)定在1.6元。畝產達到了1000斤以上。再加上各項補貼,每畝純收入可達1500元?!丙溋w倉后,紅建村村民劉奮中算起了收入賬。
“種小麥不只這點收入,麥后復種燕麥草還能增加300元左右?!奔t建村黨支部書記陳軍介紹,“計劃種植燕麥草2000多畝,合作社負責回收,保障農民收入?!?/p>
在陜壩鎮(zhèn)帳房村5000畝滴灌小麥種植示范園區(qū)里,20多臺收割機馬力全開,忙著搶收小麥?!暗匕さ兀瑸樯懂a量能相差100多斤?”麥收之際,帳房村黨支部書記劉三換時刻關注著各試驗示范田的產量,發(fā)出疑問。
“立體勻播技術就是好,小麥等距等深種植,出苗后無行無壟,單株均衡占有土地資源和光熱資源,可實現高產高效?!闭趫@區(qū)進行小麥測產工作的現代農業(yè)發(fā)展中心副主任趙強給出了答案。
高產的信心,來自農業(yè)新技術的落實。據了解,園區(qū)今年引進立體勻播技術示范面積70畝。在播種過程中,加裝圓盤開溝式播種機,配合分層施肥技術,使麥苗根系能穿透不同肥力的土壤層,構建起立體營養(yǎng)吸收體系,每畝有50至100斤的增產潛力。
今年,杭錦后旗積極推廣淺埋滴灌、立體勻播、無人機飛防等技術,讓“藏糧于技”扎根土地,確保糧食穩(wěn)產豐產,為夏糧豐收筑牢科技根基。全旗小麥種植14.92萬畝,依托25.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水肥一體化面積2萬畝。統(tǒng)計數據顯示,新技術推廣后,全旗年節(jié)水可達240萬立方米,小麥單產從每畝48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
在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zhèn)友聯村村民許忠厚的田里,收割機穿梭其間,高效、準確地把一茬茬麥穗“收入囊中”,田邊停放的運糧車,正等待收割機“投喂”,看著麥粒裝滿糧車,許忠厚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響應國家號召種了330畝小麥,畝產預計能達到438公斤,每畝國家給500元補貼,麥后復種燕麥草再給補貼300元,收入很不錯?!痹S忠厚說。
頭茬小麥二茬草,穩(wěn)糧又增收。近年來,烏拉特后旗緊緊圍繞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這一主線,惠農補貼精準直達、科技特派員與蘇木鎮(zhèn)干部蹲守一線,逐田塊“把脈”小麥成熟度,逐臺機“體檢”收割設備,把服務做到麥芒尖上。從蟲口奪糧到病斑除患,從肥水運籌到防災預警,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專業(yè)身影全程護航,只為讓每一粒夏糧安全歸倉,讓每一份收成穩(wěn)穩(wěn)落進農民的口袋。
今年,磴口縣小麥成熟期較往年推遲了2至3天,機收會戰(zhàn)期間天氣以晴和多云為主,機械準備充分、部署周密、措施有力、調度得當,小麥生產總體形勢較好,畝均產量預計達到820斤左右。
磴口縣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石學峰介紹:“為穩(wěn)定糧食生產,磴口縣不斷調整優(yōu)化種植結構,積極引導農戶利用麥后空閑土地復種燕麥、秋菜,幫助增加土地產出效益,開辟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新途徑。預計磴口縣今年麥后復種2.1萬畝左右,以燕麥、白菜、蔓菁為主?!?/p>
今年,巴彥淖爾市小麥種植呈現“面積增、技術新、單產提”的特征,全市小麥種植面積60.72萬畝,選用優(yōu)良品種,以“永良四號”為主栽品種,加大推廣“巴麥13號”等具有高產潛力、抗逆性強的品種。據巴彥淖爾市農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落實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全市主推春小麥兩改三配套栽培技術、小麥套玉米噸糧田、小麥兩減一增兩噴綠色增效栽培技術、小麥立體勻播技術等,多措并舉提高小麥種植產量,增加比較效益。同時鼓勵企業(yè)與農戶建立穩(wěn)定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保障種糧農民收益,構建“耕—種—收—儲—加—銷”全產業(yè)鏈體系,全面推動小麥擴量提質,發(fā)展好“河套小麥”這塊金字招牌。(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