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種大麥,收獲后種大豆,黑龍江也能一年種兩茬大田作物,突破了寒地黑土一季有余、兩季不夠的自然條件局限?!?月2日,在大麥(青貯)復種大豆技術模式現場觀摩會上,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麥青稞產業(yè)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站長刁艷玲告訴記者。這一復種模式是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聯合農技推廣部門及種糧大戶,經過多年試驗共同創(chuàng)新的模式,為以往一年種一季的寒地農業(yè)生產探索復種新途徑。
刁艷玲說,大麥具有早熟、抗旱、耐鹽堿等特性,是適合大豆復種的前茬作物。早春種植大麥,大麥進入乳熟期時收獲制成青貯飼草,然后種植大豆,秋后收獲大豆,實現單位面積效益最大化。
“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眹掖篼溓囡a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郭剛剛介紹,“一方面,大麥早熟、抗旱性好,在6月中下旬收獲,有效避免了旱澇天氣頻發(fā)造成的產量損失,同時解決了7月至10月空窗期飼草料匱乏的問題。另一方面,大麥后復種大豆解決了單季大豆種植效益低的問題,能提高農民種豆積極性,在沿江壩外地、鹽堿地具有較大推廣潛力,為我國穩(wěn)糧擴豆、穩(wěn)糧增飼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相關專家認為,選育與后茬大豆生育期相適應的早熟飼草型大麥新品種,是該模式推廣應用的前提條件。對此,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資源研究所已做好技術儲備,選育更早熟的大麥品種,篩選熟期更長的大豆品種。
該技術試驗田位于黑龍江省安達市老虎崗鎮(zhèn),安達市農業(yè)農村局局長楊喜剛見證了一年兩茬作物生產模式的落地。他說:“雖然今年受到前期遲播、旱情等影響,但通過專家的指導,試驗示范已見成效。這一模式相對成熟,技術輕簡,經濟效益明顯,是一個好操作、適合規(guī)模應用的生產模式。”
一年種兩茬,受益最大的是農民。示范種植的農戶周現平說:“一畝地一年創(chuàng)收700元—1000元,與種植玉米收益相當。加上大豆補貼和輪作補貼,每畝收入可增加500元—800元,在青貯價格穩(wěn)定的情況下,效益相當可觀。明年,我們會擴大種植面積?!保ɡ铥愒?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