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加工型馬鈴薯旱作生產現場觀摩會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克山農場召開,專家對克山農場第二十作業(yè)區(qū)旱作規(guī)?;N植的兩個馬鈴薯品種進行了田間測產比較,這兩個品種分別是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東農317”和當地主栽原料薯品種“延薯13號”。測產結果顯示,新品種“東農317”實際畝產3.80噸,適合機械收獲的有效薯畝產達3.41噸,塊莖干物質含量23.22%,淀粉含量17.45%;老品種“延薯13號”實際畝產2.99噸,適合機械收獲的有效薯畝產2.87噸,塊莖干物質含量19.67%,淀粉含量13.9%。
單看這幾組數據就能知道新品種優(yōu)勢明顯。更關鍵的是,淀粉含量不同的馬鈴薯,市場價也是不同的。
據北大荒薯業(yè)集團黑龍江北薯種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力介紹,按照北大荒薯業(yè)集團克山農場淀粉加工廠當前的原料薯價格,淀粉含量16%的原料薯每噸900元,淀粉含量每增加或降低1%,原料薯價格就增加或降低40元左右。新品種“東農317”的原料薯價格可達每噸940元,“延薯13號”的原料薯價格則為每噸820元,兩個品種原料薯價格每噸相差120元。這兩種旱作馬鈴薯的種植成本一樣,都在每畝2000元左右,按適合機械收獲的有效畝產計算,種植主栽品種“延薯13號”的畝收入為353元,種植新品種“東農317”的畝收入可高達1205元,畝增收達852元、增幅超過200%。
北大荒薯業(yè)集團副總經理李明安說,2024年是克山農場多年未遇的重度干旱年份。馬鈴薯5月初播種,生育期間5月至8月的降雨量僅為245毫米,在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7月至8月間的降雨量僅為100毫米,約為常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左右。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東農317”經受了極端干旱年份的特殊環(huán)境考驗,充分體現了加工型新品種比主栽老品種具有更好的環(huán)境適應性、較高的產量潛力和優(yōu)良品質??松睫r場基地將盡快用“東農317”代替“延薯13號”,作為中熟類型的原料薯品種進行旱作生產。
李明安還補充介紹,“東農317”在克山農場從小區(qū)試種到規(guī)模化種植示范已連續(xù)4年,在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下,采用機械收獲每畝節(jié)約成本230~400元,節(jié)省人工撿拾和收獲的成本15%以上,大幅度節(jié)本增效。
據了解,淀粉加工是我國北方一季作區(qū)馬鈴薯加工利用的主要方式,年消耗原料薯約400萬噸。一直以來,淀粉加工企業(yè)多采用鮮食尾薯和小屑薯為主要原料,生產1噸淀粉約需原料薯7~8噸甚至更多,加工中存在原料質量穩(wěn)定性差,污染物排放量大、能耗高,生產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國家馬鈴薯產業(yè)技術體系東北高產高效栽培團隊針對淀粉加工原料薯供應問題,依托團隊自主選育的東農系列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近年來在北方一季作區(qū)開展“馬鈴薯專用淀粉加工原料薯綠色生產技術”示范,推廣“良種+良法”的環(huán)境友好、低碳低成本淀粉加工專用原料薯綠色栽培模式,倡導因地制宜進行旱作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
“東農317”的選育者、國家馬鈴薯產業(yè)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東北農業(yè)大學馬鈴薯遺傳育種與栽培團隊負責人石瑛教授介紹,“東農317”是中熟加工專用型馬鈴薯新品種,生育日數約85天,是東農系列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中生育期適中、適應性廣、豐產潛力較好的。該品種的加工特性好、用途廣泛,適于薯條、全粉和淀粉加工,塊莖干物質和淀粉含量較高、淀粉顆粒大,還原糖含量低,食味品質優(yōu)。尤其是具有較好的環(huán)境適應性和抗逆性,對干旱和鹽堿均有一定的耐受性,曾經在陜西榆林、內蒙古烏蘭察布等地進行試種與示范,均有不錯的表現。
石瑛教授特別強調要提升對“良種+良法”重要性的認識,要根據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和產品用途選擇適宜的節(jié)本增效、綠色低碳栽培模式。未來的馬鈴薯種植一定是良種良法配套的栽培技術升級模式,要以品種為中心,集成現有技術、應用推廣落地。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把馬鈴薯單產保持在合理區(qū)間,達成基于生態(tài)友好的投入產出平衡,特別是要在資源約束地區(qū)減少化學投入品,減少灌溉用水,提升種植效益。
“高產并不等于高收益,馬鈴薯種植要找到成本、產量與收益適宜的平衡點,通過提高適宜區(qū)的單產以減少非適宜區(qū)的種植面積,用綠色低碳栽培模式減少資源消耗?!笔淌诮榻B,利用已有的通用技術針對專用型新品種進行種植技術集成優(yōu)化,是未來馬鈴薯綠色栽培的方向。(王澤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