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唐成 牛安春 王淑軍 劉世妍)儒家思想與中華飲食的交融,塑造了東亞飲食文明的獨特精神內核??鬃釉凇墩撜Z·鄉(xiāng)黨》中系統(tǒng)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哲學,奠定了儒家食文化的理論基礎。他強調食材要“割不正,不食”、烹調需“失飪不食”、進食須“不時不食”,將飲食行為提升為一種道德實踐。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飲食文化發(fā)展軌跡,使日常餐飲承載了深厚的倫理意義。
一、宴飲禮儀:倫理秩序的空間化表達
儒家飲食禮儀通過宴席規(guī)制將抽象倫理具象化。
“孔府宴”作為官府菜代表,其宴席結構嚴格遵循周禮,祭祀宴、壽宴、婚宴各有定制,菜品命名如“詩禮銀杏”直接源自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典故,將經典文本轉化為味覺記憶。
“博山四四席”首創(chuàng)于1919年,以四平盤、四行件、四大件、四飯菜構成十六道菜的規(guī)制。其座次安排極具象征性:八仙桌嚴格遵循“缺口席”(七人)、“敞口席”(六人)、“掛角席”(九人)的稱謂,主位正對大門,左側為尊位,通過空間秩序強化長幼尊卑。
“茶敘儀式”開宴前的茶敘包含四季應時的茶飲(春之花茶、夏之綠茶等)與四種干果(杏仁、腰果等),在飲食中構建天人合一的時序意識。
上述這種“禮食合一”的實踐,使宴席成為傳遞儒家倫理的教化空間。2023年儒商大會上,孔府宴與大舜宴的展示,正是通過“一肴一饌、一杯一盞”傳遞大舜“耕于歷山”的德政精神。
二、養(yǎng)生哲學:醫(yī)食同源的科學探索
儒家飲食觀將養(yǎng)生納入道德修養(yǎng)體系。
膳食平衡觀:孔子提出“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強調谷物為主、肉類為輔的膳食結構,符合現代營養(yǎng)學原理。
時令意識:孔府菜遵循“不時不食”原則,如詩禮銀杏傳統(tǒng)用銀杏,現代創(chuàng)新版加入雪梨增強潤肺功效,既延續(xù)經典又適應時令需求。
衛(wèi)生標準:“食不語,寢不言”的規(guī)范,既保障消化健康,也體現修養(yǎng)要求。
上述這種養(yǎng)生觀在明清時期形成系統(tǒng)理論。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出“自然、食益、美鮮”三原則,李漁《閑情偶寄》倡導“戒虐食”(反對活吃猴腦等殘忍烹飪),將儒家仁愛思想延伸至飲食倫理??赘诇美想u、老鴨、豬肘經三次吊湯工藝制成的高湯——更成為“湯中之最”,體現對食材精華的極致萃取。
三、美器與佳肴:儒家美學的物質載體
儒家“盡善盡美”的審美觀在食器中達到巔峰。
象形錫器:孔子博物館藏清代錫餐具,如鴨形燙鍋(盛神仙鴨子)、魚形燙鍋(裝烤花籃鮭魚),以動物造型暗合菜品內容。
寓意裝飾:錫器鑲嵌瑪瑙、翡翠,刻“喜鵲登梅”喻“喜上眉梢”,倭角方形鍋鐫刻“三春紅杏宋尚書”等詩句,使器物成為詩教載體。
冰溫調控:桃形、瓜形“水囤類”食器采用雙層結構,內層盛食物,外層注熱水或冰水,實現精確溫控。
這種“美食必配美器”的傳統(tǒng),使孔府宴超越味覺體驗,成為融合文學、工藝、禮儀的綜合藝術。2011年,華裔青年在曲阜品嘗“圣書香”(用煎餅呈現《論語》文句)時驚嘆:“思想的熏陶就在生活點滴間”。
四、當代轉化:文化自信的餐桌表達
儒家食文化在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新生。
傳統(tǒng)宴席現代化:藍海集團對孔府宴創(chuàng)新,既保留“三套湯”等核心技藝,又精簡流程適應現代節(jié)奏,在儒商大會推出“集大成者宴”,推動魯菜產業(yè)化。
經典符號大眾化:2024年孔子文化節(jié)推出“滿腹經綸”(五谷福袋)、“論語煎餅”等小吃,將典籍轉化為可品嘗的文創(chuàng)產品。
禮儀精神普世化:博山四四席推出不同檔次套餐(燕窩席、全家福席),使傳統(tǒng)規(guī)制既可用于高端商務宴請,也進入百姓婚宴。
五、政策共振:儒家飲食觀在消費提振與健康管理中的雙向賦能
2025年,國家“提振消費”與“體重管理三年行動”兩大政策疊加推進,為儒家飲食觀的現代傳播創(chuàng)造了歷史性機遇,亦帶來文化內涵與商業(yè)平衡的深層挑戰(zhàn)。
帶來機遇:政策紅利激活文化基因。
消費升級賦能高端餐飲文化:國家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再貸款,重點支持文旅、餐飲等領域,直接推動孔府宴等傳統(tǒng)宴席產業(yè)化轉型。如山東濟寧美食聯賽通過“水滸菜PK孔府宴”競技模式,將“詩禮銀杏”“帶子上朝”等典故菜品融入全域文旅場景,賽事吸引超1000萬網絡傳播量,帶動“吃孔府宴,游三孔圣地”的消費閉環(huán)。政策對“優(yōu)質供給”的強調,使儒家“食不厭精”的技藝美學成為地方文旅IP的核心競爭力。
健康政策與養(yǎng)生哲學契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要求三級醫(yī)院全覆蓋“健康體重管理門診”,構建“基層篩查-??聘深A-長期隨訪”體系。儒家“不時不食”“肉不使勝食氣”的膳食平衡觀,與此高度契合。例如廣東體重管理門診將“低鹽蒸煮”烹飪法與中醫(yī)體質辨識結合,推出“茯苓荷葉茶”等藥膳代飲,使儒家飲食智慧成為科學減重方案的文化支撐。家庭作為健康管理單元的政策導向,更強化了“家宴禮儀”“同桌共食”的倫理實踐場景。
數字化傳播破除文化折扣:《數字平臺語境下中華飲食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指出,短視頻平臺需通過“黃金3秒法則”展示感官化符號(如刀工炫技、火鍋沸騰),而長視頻可深化“宴飲禮儀”“節(jié)氣食俗”等行為層敘事。政策鼓勵消費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促使“論語煎餅”“圣書香”等文創(chuàng)產品借力TikTok電商閉環(huán),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購買的體驗,實現“物質層吸引—行為層認知—精神層共鳴”的分層轉化。
帶來挑戰(zhàn):商業(yè)化與標準化的博弈。
一是文化內涵面臨淺層化風險,消費刺激政策易導向“流量優(yōu)先”,例如部分文旅項目為迎合快餐式消費,將“孔府宴”簡化為拍照道具,剝離“分餐制”“座次禮”等禮儀內核;社交電商中“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水滸菜營銷,片面強化豪放符號,與儒家“中和”哲學形成張力。
二是體重管理的科學性與傳統(tǒng)智慧融合難題,醫(yī)療機構推行的“限能量平衡膳食”(每日1200-1800kcal)需量化監(jiān)測,而儒家“食氣”養(yǎng)生觀更側重定性經驗。若未建立傳統(tǒng)理念與現代營養(yǎng)學的銜接標準,可能導致中醫(yī)“八段錦調代謝”等干預被歸為“輔助手段”,削弱其主流話語權。
三是代際傳承斷層與創(chuàng)新瓶頸,政策驅動下,藍海集團等企業(yè)推動孔府菜標準化,但年輕廚師對“三套湯吊制”“食器禮制”掌握不足。同時,體重管理中“AI飲食識別”“可穿戴設備”等技術應用,若缺乏對“醫(yī)食同源”理論的適配性解讀,可能使儒家飲食觀被視為“古董知識”。
破局路徑:“雙軌并進”生態(tài)?!妒嘲睬把浴穼<彝跏畿娞岢?nbsp;“一二三策略”。
一建立文化認證體系:建立“儒家養(yǎng)生膳食指南”,將“五谷為養(yǎng)”等理念轉化為可量化的營養(yǎng)方案,納入體重管理門診標準;對孔府宴、運河宴等實施“非遺技藝-文化解說-體驗服務”三級認證。
二通過技術賦能傳播:開發(fā)“儒家飲食AR體驗程序”,用戶掃描菜品即可觀看宴禮動畫;借力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建設“智慧中央廚房+文化展演”融合體。
三開展學科交叉研究:中國食品發(fā)酵工業(yè)研究院可發(fā)揮國家級研究院所在功能性食品研究、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優(yōu)勢,幫助地方設立“儒家食療”重點實驗室,用科研數據驗證“節(jié)氣飲食”對代謝疾病的干預效果,推動傳統(tǒng)智慧進入現代醫(yī)療話語體系。
政策如舟,文化為水。當前國家戰(zhàn)略為儒家飲食觀注入空前動能,唯有以嚴謹的學術梳理對抗淺層符號化,以創(chuàng)新轉化激活古老智慧,方能在消費浪潮與健康訴求中,守護中華飲食文明的精神根脈。
這種轉化彰顯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2023年儒商大會上,膠東漁家宴與孔府宴同臺展示,呈現儒家文化在海洋文明(齊)與農耕文明(魯)中的多元表達。
從孔子的“八不食”戒律到當代的論語煎餅,儒家飲食觀猶如一條流動的精神長河,滋養(yǎng)著中華文明的根基。它使日常食事升華為倫理實踐,將烹飪技藝轉化為修身之道,讓宴飲空間成為禮治載體。在全球化時代,這份“舌尖上的文化遺產”更顯珍貴——2024年孔子文化節(jié)上,外國游客品嘗“滿腹經綸”時體驗到的,不僅是魯菜的咸鮮醇厚,更是“修身齊家”的東方智慧。儒家食文化以味覺為媒介,構建了連接古今中外的文明對話橋梁,成為文化自信最生動的“味覺表達”。
備注:感謝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部分師生對本文的支持與貢獻。
專家、作者簡介:
唐 成系高級工程師,曾在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任AIM China主持工作副秘書長,負責“中國食品(產品)安全追溯平臺”運行推廣,長期從事食品安全宣傳、投訴維權、品牌建設、質量追溯、標識編碼、扶優(yōu)打假、智慧監(jiān)管等工作,是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兼職教授、中國計量大學客座教授,農工黨中央經濟委委員、農工黨北京市委社法委副主任兼秘書長,是國家市場監(jiān)管系統(tǒng)干部。
牛安春系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委委員、主任記者、編委委員、副社長,為食品產業(yè)發(fā)展服務二十余年,參加“全國兩會”報道十幾年,是中國食品安全大會執(zhí)行秘書長、中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信息智庫秘書長,全面負責“全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信息交流大會”,是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衛(wèi)生信息與健康醫(yī)療大數據學會理事。
王淑軍系中國食品發(fā)酵工業(yè)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主任,國家輕工業(yè)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測中心副主任,是國家認監(jiān)委食品安全類認證技術工作組專家、國家級檢驗檢測實驗室評審專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員,北京工商大學碩士生校外導師。
劉世妍系曲阜師范大學哲學碩士,在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領域取得成果,研究方向多元,涵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倫理學、西方哲學、科技哲學等,尤其對儒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孔子故里資源融合研究上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