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走進涇源縣涇河源鎮(zhèn)龐東村,村民馬有發(fā)家門口鋪著一大片黃燦燦的玉米,一座小型菌棚立在門道旁,格外引人注目。忙碌了一天的馬有發(fā)剛回到家就“鉆”進了菌棚。菌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香菇長勢喜人。
“7月份開始種的,現在采摘的已經是最后一茬了,這一棚有900個菌棒,能收入4000多元呢!雖然今年是第一年種菇,才跟著學技術,但是收益挺好的?!闭f起種菇,馬有發(fā)打開了話匣子。
多年來,龐東村村民一直靠外出務工、發(fā)展肉牛養(yǎng)殖等產業(yè)增收致富。種植菌菇,在龐東村還是頭一回。
“讓村民們富起來還不夠,還要讓大家收入更多,生活更有品質,不出遠門就有錢掙?!?/p>
“別的村能種菌菇,咱們村為啥不能?”
說起發(fā)展菌菇產業(yè)的緣由,龐東村黨支部書記馬有明底氣十足。
今年8月,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教授來到龐東村考察,對該村通過發(fā)展庭院經濟種植菌菇的方式給予肯定?!傲纸淌谡f了,咱們這的氣候特別適合種植菌菇,這也讓我們有了信心。”馬有明說。
種菇先建棚,沒有齊全的種植設施,在村里發(fā)展菌菇產業(yè)就是一句空話。為解決設施問題,調動村民種菇的積極性,馬有明自己貸款20萬元,購菌架、搭菌棚,先期帶動50戶農戶試驗種植?!鞍l(fā)展一個新產業(yè)不容易,要讓村民樹立信心,大家才會跟著干。別看這一個菌棚才35平方米,這可是村民們的致富夢工廠?!瘪R有明說。在縣科技局指導下,什么時候注水、注幾次水、棚內溫度和濕度如何保持等種菇技巧,村民都得心應手。
“初步核算,一個棚可以放置1000個菌棒,1個菌棒產1公斤菇,每公斤賣14元,毛收入在1.4萬元?!瘪R有明說。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fā)展模式,龐東村與甘肅一家企業(yè)對接,解決了菌菇銷路問題,確保村集體和村民雙贏。庭院種植菌菇獲得了成功,龐東村乘勝追擊,決定利用300畝退耕還林地,示范推廣種植林下食用菌。眼下,村民們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菌架搭建。
“菌架高1.5米、寬0.8米,這樣能保證既透光又方便注水?!睂τ诰艿拇罱藴?,村民洪金成非常熟悉。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顧家,工資按天結算,洪金成開心地說,“這么好的工作為啥不干呢?”目前,有30多人在龐東村務工。
馬有明介紹,從10月中旬開始,龐東村相繼從甘肅華亭購進了5萬根木材,計劃趕在11月下旬完成300畝菌架搭建工作,明年5月便可上菌棒開始生產。
“我們規(guī)劃了‘兩個100’的奮斗目標,明年準備再發(fā)展50戶村民開展庭院菌菇種植,發(fā)展林下菌菇100畝,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瘪R有明說。
從試驗到推廣,從庭院到林下,龐東村帶領村民們走寬了致富路,走出了新希望。(任悅兒 蘆淑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