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訪問中國食品安全網!
 

白沙高峰村發(fā)展菌菇產業(yè)助農增收 “小土包”長成“金疙瘩”

2023-07-18 09:52來源:海南日報 編輯:張玥玥

7月16日,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zhèn)新高峰村,59棟紅梁白墻的兩層聯(lián)排民居錯落有致地“鑲嵌”于一片沁人心脾的綠意里——庭院前方,是成片挺拔疊翠的橡膠林,再朝后院望去,茶園滿目皆綠,一壟壟茶樹蔓延向遠方。

“橡膠林里有‘寶貝’!”前一晚在樹干上開割乳膠的一圈圈刀痕還很新,在符江等村民的橡膠林下已拱起了一個個蓬松的“小土包”,刨開落葉及腐殖質層覆蓋的淺土,他順勢挖出了一個個看似“土疙瘩”的虎奶菇,掂了掂重量,估測重約一斤半。這是該村自2021年元旦前完成整村生態(tài)搬遷后引進投產的又一“新品”。

駐村干部介紹,自今年初以來,該村與一家生態(tài)農企達成合作,動員村民在橡膠林下起壟打造虎奶菇種植“試驗田”,但起初,大家觀望情緒居多,在這節(jié)骨眼上,今年4月初,符志明、符江等村“兩委”干部帶頭在自家橡膠林下騰出了共計60畝地開始種植虎奶菇,并于7月中旬開始開采收成?!?斤鮮品晾曬烘干后,就有1斤干貨,每斤干貨收購價少說也有30元?!痹撋鷳B(tài)農企負責人介紹,按照合作約定,由該企提供菌菇包(種苗營養(yǎng)包),安排技術員駐村培訓及深入田間地頭傳授管護技術,并承諾包銷。他補充說,只要管護到位,畝產虎奶菇鮮品可達三四千斤;而且,一年可種植收成兩至三茬,尤其是秋冬季節(jié),產值更為可觀。

“真沒想到,這個‘土疙瘩’還是個‘金疙瘩’呢!”看到虎奶菇首輪收成喜人,不少村民也躍躍欲試,已開始忙著在各自橡膠林下整地、安裝噴淋設施等,計劃趁著近期雨季開種。

虎奶菇能長得好,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頗為“挑剔”。其實,在新高峰村這一與“生態(tài)”息息相關的生態(tài)搬遷村里,早在2年前就已發(fā)展生態(tài)菌菇紅托竹蓀種植產業(yè)。“2021年,種植紅托竹蓀有四五十畝,產值超100萬元;2022年,規(guī)模擴大到160多畝,畝產量更高了,產值估計上千萬元。”作為新高峰村集體經濟產業(yè),該村菌菜輪作基地負責人符國華算著賬本介紹。

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符志明介紹,早在新居建成搬遷時,白沙就按照人均10畝的標準,提前為村民就近補償了共計5000多畝可開割橡膠林,還引進生態(tài)農企與村集體達成合作,動員村民投工投勞,共同發(fā)展室內大棚菌菜輪作產業(yè)。自此,多年來慣于割膠謀生的符國華等村民經培訓后,也鉚足干勁干起了管護菌菇這一新產業(yè)。

“搬新家、住新房,樓上樓下共計4室1廳,孩子也在城里上學了,這是大好事,但我們可不能坐吃閑飯?!边吜闹麌A帶著記者走進種植大棚,大棚內上月剛完成一輪哈密瓜收成,新一批哈密瓜種苗長勢喜人。

“紅托竹蓀‘怕熱’,每年10月左右,才開始種植紅托竹蓀,次年二三月就可陸續(xù)收成;到5月完成收成后,就開始‘晾地’,輪作哈密瓜、玉米、珍珠菜、地瓜葉等根系發(fā)達的短期農作物,讓土壤進行生態(tài)修復的同時,也能實現(xiàn)‘一地多收’。”符國華說。

更讓村民期待的是,今年7月,毗鄰村居的新高峰村共享農莊項目在完成主體工程的基礎上,已開始著手室內外裝修。“這是促進白沙農旅融合的鄉(xiāng)村振興項目,可提供100余間住房及相關配套?!卑咨秤嘘P部門負責人承諾,到時將優(yōu)先培訓并錄用村民在共享農莊從事保潔、安保等工作,并享有土地租金及產業(yè)分紅等利好。

“好幾戶村民都去附近茶園采茶、制茶,還有外出干基建、跑運輸,大伙增收的門道越來越多!”搬出了大山,村民們活出了不一樣的精氣神,干產業(yè)促增收的勁頭也越來越足。(曾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