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咱不陌生,但土豆做成的“大米”,你聽說過嗎?
去年11月,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的全國首條“土豆米”生產線上,紅皮黃心的土豆經歷了一場蛻變——清洗、去皮、蒸煮、再經過高溫擠壓造粒及低溫干燥,原本圓滾滾的土豆就被重塑成了米粒一樣的“土豆米”。
為啥要費勁把土豆變成大米,圖啥?這其中可有大講究。
把土豆做成米,努力推動它從“菜”變“飯”,這背后是一盤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的“大棋”。
“土豆米”研發(fā)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奇闡釋了其中的邏輯:“傳統的糧食安全,主要靠三招——保耕地、提單產、增儲備。‘土豆米’的突破在于,它或許開辟了第四條路——向食品加工要‘增量’糧食!”
土豆是中國第四大糧食作物,最大的優(yōu)勢是“不挑地”。山地、坡地等貧瘠的“邊際土地”種不了水稻小麥,卻是土豆的“樂土”。讓這些“邊角料”里長出的土豆變成主糧,給“中國飯碗”增添了一份底氣其次,土豆單位面積的淀粉(能量)產量非常高,遠超谷物。把它高效轉化為主食,相當于在單位土地面積上“種”出了更多糧食。
農民種土豆,比以前更賺錢嗎?
在擁有深厚“土豆家底”的云南省昭通市,有400萬人守著237萬畝土豆地生活。土豆耐旱耐瘠,卻有一個天生的“軟肋”——新鮮土豆含水量高達70%—80%,難儲存、易發(fā)芽霉變,賣不掉就虧本。而“土豆米”通過定向脫水技術,常溫儲存也能保質一年,具有明顯的儲藏優(yōu)勢。
不光好存儲,土豆“身價”也漲了不少。
以前鮮土豆論噸賣,如今“土豆米”以“斤”定價,產值翻了近十倍。據“土豆米”生產線負責人、巧家洪邦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昱霖介紹,2.5噸土豆能加工出1噸“土豆米”?!巴炼姑住睂υ系拇罅啃枨笠矊橥炼故粘伞吧媳kU”,農戶再不用擔心豐收成“愁收”。
土豆米,吃著比大米更“香”?
蒸熟的“土豆米”,粒粒金黃,谷物飄香。入口彈牙,土豆味很淡,不像普通米飯軟綿。這口感奧秘何在?吳奇院士解釋,通過物理手段重組土豆淀粉結構,加上少量食品配料,讓它既有米粒形態(tài),又有Q彈口感。
更“香”的是內涵。
“土豆米”的加工過程保留了土豆中90%以上的天然營養(yǎng),蛋白質含量比普通大米提高了約27%,鉀含量約是普通大米的4倍,鈣、鎂、鐵等礦物質也更優(yōu)。更關鍵的是,它的血糖生成指數(GI)比普通大米低,對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更友好。
如今,黃澄澄的“土豆米”正從昭通出發(fā),帶著高原的“香”走向全國。(王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