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的交通、發(fā)達的物流,讓天南海北的物產匯聚京城。在想吃什么有什么的今天,北京市民還惦記本地土特產嗎?商家還愿意售賣本地土特產嗎?
老味道縈繞心頭數十年
最近,北四環(huán)附近的北苑路88號市集開張了,有昌平草莓、密云西紅柿、北京油雞等上百款土特產。上周六上午,市集熱鬧極了,有人拎著手提袋、推著購物車,還有人一手抱娃一手挑貨,大多是頭發(fā)花白的老年人。
73歲的陳兵坐了三站公交車趕來,“我看新聞說有土特產市集,特意過來,看看是不是30年前的老味道?!币蝗汗湎聛恚先思覜]有失望,試吃了西紅柿、看了富硒鴿、買了點有機蔬菜,“價格的確高了些,但只要味道好,我們愿意買賬?!?/p>
一顆國光蘋果,喚起沈燕新的味蕾記憶。半個多世紀前她住在胡同里,早上總有果農挑著扁擔來叫賣,夏天有大興西瓜,秋天有長辛店的棗,延慶的國光蘋果也少不了……別看國光蘋果個頭小,滋味卻足,是酸甜口兒的。后來興起的日本紅富士是脆甜的,但老味道怎么也忘不掉。這回,她終于從市集上買到了國光蘋果。
很多年輕人對土特產的了解則相對有限。陳萍來北京工作已13年,她能脫口而出的北京土特產,還只有平谷大桃和大興西瓜。但說起江西老家的特產卻如數家珍:南豐蜜桔、贛南臍橙、廣昌白蓮、臨川菜?!袄侠仙偕贈]人不知道,家門口的菜市場里也都能買到。”
土特產如果不復兒時的口味,也會讓人失望。80后張志強打小兒住南城,京白梨是他最喜歡的水果,這種梨產自京西山區(qū),口感酥軟綿密。去年秋天,他開車時在廣播中聽到了京白梨,回憶頓時涌上心頭,那個周末帶家人直奔門頭溝采摘,希望讓孩子嘗嘗自己兒時的水果。
梨農提醒說,剛摘的京白梨要擱一周,才能達到最佳口感。張志強學著梨農的方法,摘了點兒蒿子跟梨擱在一塊兒催熟。或許是沒掌握好技巧,一周過去了,有的梨還是生的,有的已經開始腐爛,“我對京白梨還有感情,但孩子們這次覺得不好吃,下回可能就不會再嘗試了。”
商家看重前景但賽道艱難
土特產寄托著綿長的回憶和鄉(xiāng)愁,有消費潛力,很多生鮮商家曾爭相入局。
“消費者對北京土特產有很深的感情,我們自然希望打開這個市場?!币患揖烦械牟少徹撠熑死類偢嬖V記者,然而土特產賽道實在太難走了,這也是不爭的業(yè)內共識?!吧r產品的供應鏈很不穩(wěn)定,很難標準化;運輸、售賣的鏈路長,還有一定的損耗。所以能把土特產做好的商家太少了?!?/p>
幾年前,淘寶、拼多多、美團、叮咚買菜等主流電商,陸續(xù)以社區(qū)團購的方式入局土特產賽道。張志強就曾在一家知名電商工作,負責密云水庫魚的采購。用戶下單后,漁民開網捕魚,打上氧氣袋運到北京城里,分發(fā)到各社區(qū),往往還得“次日達”,這一套流程下來成本也高不少。
半日達、小時達,甚至半小時達更受一線城市消費者的青睞,倒逼平臺采用前置倉模式,也就是將農產品提前囤在京郊大倉。對平谷大桃這種成規(guī)模的生鮮產品來說,前置倉模式行得通,但小品類土特產并不適合。因此社區(qū)團購火了段日子后,紛紛在去年偃旗息鼓。
農民或合作社也在嘗試做自有電商。北寨紅杏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記者近日來到平谷區(qū)北寨村時,杏花開得正好。村黨支部書記劉福東告訴記者,這幾年,農民學會了發(fā)朋友圈、直播賣貨,也招來不少采摘客。6月紅杏成熟,村里兩條主路車來車往,果農就坐在路邊分揀、發(fā)貨,快遞小車來回跑。不過,黨支部仍要為紅杏的銷售而操心,因為果農自己的渠道太脆弱了,哪怕是下一陣小雨,采摘的人也得少一半。
首都需要土特產地標
2024年,北京全年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49843.1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yè)總產值255.7億元,僅占約0.51%。占比如此之小,還有必要為土特產勞心費神嗎?
從陳萍的困惑里,或許可以看到答案?!按汗?jié)之前,要帶什么伴手禮回老家?我每年都得為這事糾結呢?!彼f,除了烤鴨、稻香村點心,真不知道還能買點什么了。
的確,農業(yè)在GDP中的占比不高,卻融合一方水土的獨特滋味,是城市IP的重要組成。
這也是李思鵬在思考的問題。在懷柔的連綿栗園中,這個而立之年的新農人講起關于板栗的野心?!敖ㄖ?、景點可以成為地標,土特產為什么不可以呢?美國夏威夷的巴旦木、日本神戶的和牛,這些都是成功范例?!彼o記者講了一個細節(jié):他去日本參觀時發(fā)現,很多高速路口安裝著大型廣告標牌,圖文并茂宣傳當地農產品。跟當地農民聊天時,也能明顯感到他們對自己的職業(yè)很認同、很自豪。
如今,李思鵬的板栗合作社規(guī)模在懷柔數一數二,部分產品還要供給高檔餐廳。簽合同時他總要附加一個條件:菜單上請突出板栗產地是懷柔——他希望這個帶著感情的小心思,能成為筑起農業(yè)地標的一磚一瓦。
北京四季分明,三面環(huán)山,既有廣袤平原也有深山密林,物產豐饒,但很多土特產對于城市品牌形象的貢獻度遠遠不夠。記者走訪發(fā)現,很多土特產的銷售渠道仍然以單位內部采購為主,很難在全社會形成知名度、美譽度。
一家區(qū)級供銷社的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每年夏天,林果和蜂蜜還沒成熟,他就要去城里各大企業(yè)走動、刷臉,請工會多采購些,作為福利發(fā)給職工?!叭思曳答伄a品不錯,我們也完成銷售指標,看似兩全其美。實際上大家都明白,這是把路走窄了。等我退休了該怎么辦?下一任經理如果沒有資源又該怎么辦?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該讓土特產盡早回歸市場?!?/p>
未來,北京的土特產應該如何走好出圈之路?政府部門、農民和企業(yè)做了哪些“難而正確”的事?請關注下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