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丁委員您好,近日,我們收到讀者來信,談到旅游中遭遇的尷尬事兒,提出希望推動餐盤變小。近年來,中央大力提倡厲行節(jié)約、反對餐飲浪費,多地都在積極倡導推動小份餐。今年兩會期間您提出推動小份餐的提案。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丁梅:確實,今年兩會上我特別提交了《關于加快推廣小份餐 有效防止食品浪費》的提案。因為我遭遇了和這位讀者一樣的煩惱。我和我先生的休假時間特別少,每次休假我們都特別珍惜,會選擇自由行,到一個新的目的地總想多嘗一嘗當地的特色美食。但因為在旅行途中沒辦法打包,如果要多品嘗當地美食,一定會造成不少的浪費。如那位讀者反映的情況一樣,我們會覺得特別可惜。面對旅行途中當地美食的誘惑,我多次想過這個問題,“能買半份就好了。”
隨后,我跟進查閱大量資料后發(fā)現,餐飲行業(yè)對常見的四種場景——餐廳就餐、外賣就餐、食堂就餐、家庭就餐做過抽樣分析,分析顯示,每人每餐平均在餐廳浪費84.6克,外賣浪費57.5克,食堂浪費60.4克,家庭浪費24.6克。
其中,下館子是最浪費的,這和我們一般的感受比較類似。每個人一頓飯浪費84.6克的食物,兩個人就能多出一個人的食物來。
通過調研我發(fā)現,線上餐館中10家大約有三四家提供小份餐,線下更少,10家中大約有兩家有小份餐。我想,如果推廣小份餐,在餐廳和外賣場景中能盡量減少浪費的發(fā)生,那么將大大減少全社會浪費的發(fā)生。
記者:調研中我們發(fā)現,也有不少老百姓認為量大就是實惠,小份餐是變相漲價。在這樣的社會輿論背景下,小份餐推行面臨阻礙。對此,您怎么看?
丁梅:我認為量大實惠和小份餐的推廣并不矛盾,小份餐主要是為消費者多提供一個選擇,以解決飲食習慣上的差別所造成的浪費。
我在調研中發(fā)現,制作售賣小份餐的確會因為人工等問題,提高商家的制作成本,所以我認為小份餐分量是一整份的一半左右是合理的,同時半份不能半價,半份價格是全份價格的60%,我認為應該是比較合理的。老百姓能花更少錢吃到想吃的食物,相比起花全價浪費更加劃算。覺得一份更劃算且能吃完的消費者,買一份也可以。
我們小時候食物都是定量的,我上大學時還需要帶油票、糧票去學校報到,因為浪費也沒少挨家長的打,所以我們那一輩人都有非常強烈的節(jié)約糧食意識。在如今這個物質相對豐富的年代,我也建議,還要加強宣傳引導,促進餐飲消費透明,鼓勵消費者在訂餐時適量、適度選擇餐品。對選擇小份餐的消費者給予會員積分、打折、優(yōu)惠等獎勵,引導消費者文明節(jié)約用餐。
記者:作為餐飲的提供方——小商戶們,小份餐的建議對于他們來說,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丁梅:對于這個群體的可操作性推廣,我認為應該從外賣來著手,外賣大份和小份主要在于盒子的區(qū)別,這樣可以大大增加商戶們的可操作性,解決現實困難。
在線下推廣方面,可以從企事業(yè)單位食堂和中型及以上餐飲單位開始施行,然后再往小餐飲企業(yè)方向推廣。同時,采用是否有一定比例的小份餐作為中型以上餐飲單位評星評級的標準,這也有助于推廣小份餐。
此外,我認為還應該指導出臺小份餐國家標準。比如小份餐可以定為正常菜量的一半左右,價格適當上浮一點,據我了解,已經有地方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通過制定和發(fā)布標準,幫助商家利用數字工具及已有經驗,建立適合自身品牌情況的“小份菜”產品體系。同時,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加入對膳食均衡、合理搭配的建議或者相關的量化標準。(楊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