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季,日本大米供應短缺嚴重,一度出現“一粒難求”的尷尬局面。伴隨去年秋季新米上市,大米短缺問題似乎得到緩解,但米價卻一路飆升,至今已經成為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和消費者不滿的熱議話題,持續(xù)超過半年的“大米風波”仍未平息。
日本農林水產省2月份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1月27日,日本5公斤裝大米平均零售價為3688日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2%,平均每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幣約35元。部分品牌大米每5公斤價格已突破5000日元,還有民眾反映“即使愿意支付高價,也難以買到心儀品牌的大米”。
去年夏天開始的“大米風波”為何持續(xù)至今?除了災害預警引發(fā)民眾搶購熱潮外,市場流通不暢也成為引發(fā)大米漲價的又一大原因。據業(yè)界人士透露,在日本,農戶收獲的大米通常會被農協(xié)或其他收集公司收購,經批發(fā)商、零售商等環(huán)節(jié)到達消費者手中。事實上,去年日本各地的水稻產量高于上一年,但收集公司收集到的大米數量卻減少了大約21萬噸。這部分“消失的大米”并沒有在市場正常流通,導致供應量異常減少,價格隨即水漲船高。有日本媒體報道稱,這部分大米流向了投機人群或企業(yè),一些批發(fā)商、農戶甚至跨行業(yè)企業(yè)如IT公司和廢金屬商紛紛囤積大米,希望在大米價格進一步上漲后獲利。部分農戶表示,在去年的收獲季節(jié),有西裝革履的購買者直接上門,高價求購數十噸稻谷,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
2月14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宣布將釋放21萬噸儲備大米以促進大米流通。據日本媒體報道,這是日本首次以穩(wěn)定市場供應為目標投放儲備大米。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表示:“如果任由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我們的主食大米可能會成為金錢游戲的目標。若有必要,我們還會增加投放量,以竭盡全力改善當前的流通問題?!卑凑杖毡菊媱?,第一批15萬噸儲備米將在3月中旬交付給收集公司,隨后逐步分銷至批發(fā)商和零售商,預計3月底至4月初進入市場。日本政府計劃要求接受儲備米的企業(yè)每兩周提交銷售和庫存報告,以監(jiān)控流通情況,防止新的囤積行為。
然而,這些儲備米并非當季新米,其中5萬噸為2023年收獲的陳米。盡管江藤拓聲稱“味道與新米無異”,但許多消費者對此表示懷疑,一些食品商家甚至擔心儲備米的品質可能影響餐飲業(yè)務。有專家表示,長期存儲的大米可能會變干,影響口感,建議消費者在烹飪前適當浸泡并混合新米以提升口感。
此外,許多農民對當前日本政府的農業(yè)政策感到不滿,認為政府對水稻種植的支持不足,導致農業(yè)勞動力減少,生產成本上升,最終影響供應鏈穩(wěn)定。據日本媒體報道,由于肥料、農具、燃料等價格上漲導致種植成本上升,水稻種植的年平均收入只有9.7萬日元。有農業(yè)領域專家指出,如果日本政府不出臺長期的農業(yè)支持政策,只靠釋放庫存米解決問題,幾年后日本可能再次面臨類似的“大米風波”。
民眾對于日本政府的應對也難談滿意,日本媒體民調顯示,81.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反應過于遲緩,40歲至60歲年齡段的受訪者中,超過半數對政府的處理方式感到強烈不滿。受訪者普遍認為,政府早在去年秋季就應采取措施,而不是等到市場價格飆升至歷史新高后才匆忙介入。
曠日持久的“大米風波”深刻暴露了日本農業(yè)政策的長期結構性問題。種植戶減少、極端天氣、投機行為等均給日本的大米供應體系帶來嚴峻挑戰(zhàn)。對日本消費者而言,能夠吃上價格低廉、供應穩(wěn)定的大米已經成為一種“奢侈”,今后也許脆弱的大米供應體系會繼續(xù)給日本帶來“舌尖上的挑戰(zhàn)”。 (陳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