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鹽作為烹飪中的“C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吃得太咸不健康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隨著現(xiàn)代人的飲食口味加重,加上無處不在的“隱形鹽”,許多市民在不知不覺中就攝入了過多的鹽分。
長期高鹽飲食可增加腦卒中、心臟病、胃癌、骨質疏松以及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對身體健康危害很大。今年9月15日至21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國家行動辦公室決定開展中國減鹽周宣傳活動,向公眾宣傳“915”(就要5克)的減鹽理念,倡議健康成年人每天食鹽不超過5克。
正確認識鹽,攝鹽控鹽都要有度
生活中,一些人特別是勞動強度比較大的工人認為減鹽會使身體變虛、變乏力,而有一部分人認為既然控鹽有這么多好處,那就不吃鹽了,其實這都是對食鹽的認識誤區(qū)。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也是人體鈉的主要來源、鈉離子起著維持血凝容量、調節(jié)體內酸堿平衡、傳遞神經信號和維持正常細胞功能的作用,適量的食鹽攝入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所以攝鹽有度,控鹽也要有度。
包括動物、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在內的各種證據(jù)表明,飲食中過量的鈉攝入是導致高血壓和中風風險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降低蔬菜的營養(yǎng)價值 烹調的時候,特別是炒蔬菜時,如果放鹽太早,蔬菜組織會被“腌”走水分,失去了細胞結構的保護,直接接觸高溫,會增加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 C 的損失。
鹽分還可能藏身于甜食之中
有人覺得只要平時吃得不咸,鹽的攝入就沒有超量。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日常飲食中,很少有人會去看產品中的鈉含量。吃著不咸,并不代表食物的含鹽量就低。咸味經常會隱藏在別的味道中,這些添加在食物中的鹽也被稱為“隱形鹽”,讓人防不勝防。
單憑味覺來判斷鹽分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一些甜品,像奶酪、冰淇淋、面包等,雖然吃起來的味道是甜的,似乎與咸味不沾邊,但這些甜品在制作過程中都加入了鹽,而且甜味也容易掩蓋咸味。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甜味食品(如餅干、蛋糕、果凍、巧克力、奶味飲料、咖啡、薯片等)外包裝上的配料表,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中很多都含有“隱形鹽”,且含量不算低。例如:某軟餅干每100克中鈉的含量是439毫克,某品牌的白巧克力每100克中鈉含量是105毫克,某蛋糕每100克中鈉含量為150毫克,某奶味飲料每450毫升中鈉含量為277毫克,某果味果凍爽每100克中鈉含量為110毫克,某罐裝咖啡每100克中鈉含量為100毫克。所以,控鹽不僅需要飲食清淡,還要學會看包裝食品的營養(yǎng)標簽,特別留意每份中鈉的含量。
如何在“低鹽”和“口味”間找好平衡點
根據(jù)中國居民營養(yǎng)狀況調查: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人均每日烹調鹽攝入量為10.5克,考慮到通過加工食品攝入的鹽和食物本身的鹽,預計我國居民實際鹽攝入量在12克左右,遠超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5克標準??墒恰皼]有鹽味”的食物又難以下咽,那么,如何在“低鹽”和“口味”之間找好平衡點呢?
專家建議,在超市購物時,應學會查看營養(yǎng)標簽。根據(jù)《食品營養(yǎng)標簽管理規(guī)范》,所有預包裝食品的外包裝上都應該有營養(yǎng)成分表,內容包括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等。營養(yǎng)成分表中的鈉就代表鹽,1克鈉相當于2.54克鹽,包裝上標注的“NRV%”就是指吃完100克該食物所攝入的鈉量占每人每天鈉推薦量的百分比。
在選擇食鹽時,可選用低鈉鹽。低鈉鹽是在普通碘鹽的基礎上,用氯化鉀代替了部分(30%左右)氧化鈉,由于鉀有降低血壓、保護血管壁的功能,因此食用低鈉鹽可以改善人體內鈉鉀平衡,有利于預防高血壓。但對于患病人群,是否選用低鈉鹽需咨詢醫(yī)生。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口味是可以慢慢改變的,在日常飲食中逐漸減少食鹽使用量,人們對咸味的需求也會逐漸降低,并且能夠品嘗出食物的天然美味。事實上,烹調食物時少放5%~10%的鹽并不會影響菜的口味。(徐媛 周瑛瑛)